2011年9月,任本荣等3位非遗传人的非遗作品进入旅游大市场。去年8月,我省首个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园开园迎客,形成一个展示、表演、销售“非遗”项目的产业链……近年来,武汉非遗项目市场化之路越走越畅,但抢注商标、假冒产品等现象也渐渐升温。武汉文化名片期盼商标保护。
闯市场需商标助力
“武汉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文化,可是有意识申请注册商标保护的较少,很多商标资源频频被其他城市占用,”商标处称,源于蔡甸的知音文化中的“知音”二字,已在多类别上被抢注。武汉旅游名胜的部分商标也频遭抢注,东湖、木兰、磨山等字眼,在多个企业或个人申请的商标中均可见到。
“有些产品打着我们的旗号在市面上出售。这有损挑花产品的市场信誉度,也不利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,”国家级非遗项目黄梅挑花代表性传承人石久梅儿子陈晓鸿说。今年5月,他将“石久梅”三个字注册了商标。
商标处建言,非遗项目若有产品闯市场,应尽早注册商标,防止市场侵权等现象发生。
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姚伟钧称,把地域文化注册成商标,除了经济效益,也是一种保护、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的有益途径。
商标潜力需挖掘
注册了商标并不意味着从此“高枕无忧”。
据统计,自2011年起,市工商局共指导注册历史文化商标500余件,文化商标申报认定省、市著名商标100余件,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请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。
“好钢要用在刀刃上,”商标处建言,“商标一定要用在商品上,商品要与商标所代表的文化背景吻合。这样的商标才有生命力,才能成为城市名片。”
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武汉分所律师苏国森称,商标需要后期的有效管理,如完善使用体系、注意宣传引导等。
据悉,因品牌化和规范化管理,地理标志商标产品价格必然上涨,洪山菜薹就从注册前2008年的2元一斤涨至如今的20元左右。
原本无价格优势的非遗产品如何应对?湖北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所长夏日新建言,汉绣等文化名片可合理利用商标,多样化开发产品,走高中低不同等级的市场。
以上信息由中国商标网、商标注册网提供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ctmr.cn |